
媒體看太鋼
首頁 媒體看太鋼
中國冶金報:要干就干到最好
來源: 中國冶金報 作者: 佟曉斌 時間: 2016-11-22
47歲的李勇剛,1990年來到太鋼煉鐵廠工作,先后擔任太鋼2號高爐值班室副工長、工長,4號高爐值班室工長,3號高爐冶煉工程師、煉鐵工高級技師。今年,他被評為太鋼特級勞動模范。
李勇剛在工作中有個突出的特點:要干就干到最好。這些年來,克服困難的鉆研勁兒,讓李勇剛養(yǎng)成了廢寢忘食、不達目標不罷休的習慣。
“困難就是機遇”
“困難就是機遇。”這是李勇剛常說的一句話。李勇剛結緣高爐26年,一個個難題的破解,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。
太鋼3號高爐首次實施噴涂造襯的那些日子,是李勇剛最忙的時候。為了對高爐運行做到心中有數(shù),他仔細記錄了大量高爐運行的數(shù)據(jù),每天對照著各種圖紙,在上面不停地畫著。幾天后,一張項目施工關系圖完成了,大伙兒只要照圖查表就可了解爐況,從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。這張圖成了高爐改造工程的“指南針”,現(xiàn)在大家談起它來還記憶猶新:“在這張圖紙的幫助下,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,開爐料裝入時幾乎沒有誤差,裝爐工時也因此縮短,這對設備安全、穩(wěn)定運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”
為降低冶煉成本,李勇剛還發(fā)明了一套獨特的技術。他提出的“銅冷卻壁高爐長期休風快速恢復”操作法,徹底解決了困擾3號高爐多年的檢修后恢復難的問題,提高了高爐的運行效率。經(jīng)過李勇剛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,該高爐噴煤比指標達到國內(nèi)第一、世界領先的水平。面對一個個難關和一次次成功,李勇剛卻輕描淡寫地說:“其實這真的沒有什么,這是團隊合作的結果,是厚積薄發(fā)的力量。”
筆者看到李勇剛這些年的一個個獲獎項目:低硅冶煉操作法、大比例球團應用技術、銅冷卻壁薄壁爐襯高爐低耗高效技術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、高爐熱負荷控制與管理標準、高爐銅冷卻壁在線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開發(fā)與應用……這些項目有太鋼表彰的,也有太原市表彰的,全都是技術操作類獎項。“你可真稱得上是煉鐵‘發(fā)明家’。”聽到筆者的這番話,李勇剛連連擺手:“這可談不上,也就是平時琢磨著怎么才能讓高爐運行更順暢。”
“癡迷”高爐冶煉技術
李勇剛對高爐冶煉技術幾近癡迷。他說:“高爐和人一樣,只要真心與高爐‘交朋友’,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。”
有一次,李勇剛正為高爐的爐況波動日夜焦慮,他剛上高一的女兒卻發(fā)起了高燒。老母親對他抱怨道:“你這當爸爸的,心里只有你的爐子,姑娘發(fā)燒了,都不送去醫(yī)院看一看。”母親的話讓李勇剛羞愧難當。上班的路上,李勇剛的耳畔一直回響著母親的話,“感冒、發(fā)燒、吃藥、治感冒、外病內(nèi)治……”想著想著,他突然又想到了高爐:“光從外面是解決不了里面的問題??!解決熱負荷高的問題怎么能光想著冷卻呢,應該從高爐內(nèi)部想辦法。”到了廠里,他馬上順著這一思路,制訂出一套獨特的、針對性非常強的操作方法,久攻不下的難題“藥到病除”。“姑娘的燒沒有退,但是高爐的燒卻退了,很欣慰,但也有一絲遺憾吧!”說起這件事,李勇剛五味雜陳。
李勇剛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:“創(chuàng)新并不深奧,創(chuàng)新源于我們對職業(yè)的敬畏、執(zhí)著和責任感,創(chuàng)新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。”這正是創(chuàng)新的魅力所在,也正是工匠精神的獨特之處。(2016-11-18)